流浪的女孩
一个东汉的小故事
从前的从前,有位姑娘,名叫阿沅。她无父无母,自小便在动荡的东汉末年流浪,从洛阳到南阳,一路靠着采野果、替人浣衣勉强维生。
这年关中大旱,饿殍遍野。阿沅已两天未进粒米,虚弱地倒在一处荒败的祠堂外。朦胧中,她感到有人轻轻扶起她的头,将一碗温热黍粥喂入她口中。
救她的是一位采药的老婆婆。老婆婆独居于此,心地善良。“孩子,”她叹息道,“这世道艰难,你若无处可去,便随我学些草药知识,也算有个依托。”
阿沅感激涕零,就此留下。她聪慧伶俐,不仅很快认得了各种草药,更因常年流浪、体察民生,能深切感知病人的苦痛。她常不顾路途遥远,上门为穷苦人义诊,分文不取,名声渐渐在乡里传开。
一年后,瘟疫肆虐。老婆婆不幸感染病倒,阿沅不眠不休地照料。老婆婆临终前拉着她的手说:“阿沅,你虽无家,却已用仁心为自己筑了家;虽无姓,却用善行留下了名。”
老婆婆去世后,阿沅继承了她的草药箧,继续行走于乱世。她不再是一个无根的流浪者,而是成为了百姓口中那个“提着药箧的善良姑娘”。她的故事,也如她播下的草药种子,在苦难的土地上,悄然生根发芽。